首页 > 酒店新闻 > 公司新闻

凯发·k8(国际)-官方网站·一触即发|【喜讯】2名广东高校教授获何梁何利奖,800多名院士曾获此奖

发布时间:2025-02-22 10:32:06    次浏览

近日,何梁何利基金2016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召开,51位中国科学家分获2016年度何梁何利“科学与技术成就奖”、“科学与技术进步奖”和“科学与技术创新奖”。其中,华南理工大学瞿金平院士、杨中民教授分别获得2016年度何梁何利“科学与技术创新奖”的产业创新奖和青年创新奖。 我们先来看看最全获奖名单,再去听听两名获奖教授的科研故事吧~~ 【获奖名单如下】 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★广东获奖教授简介★瞿金平院士 瞿金平,男,机械汽车工程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中国工程院院士,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、教育部'长江学者奖励计划'首批特聘教授,学校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。现任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、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,兼任中国轻工机械协会副理事长、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,曾任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。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、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、中国专利金奖2项和优秀奖1项、省部级科技奖励特等奖1项和一等奖4项;获香港蒋氏科技成就奖。 瞿金平院士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装备技术与理论研究,提出振动剪切形变和体积拉伸形变动态塑化输运方法及原理、系统发展了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理论、发明并研制成功一系列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加工成型新装备。发现了振动剪切形变对传质传热过程的强化作用,提出动态剪切加工原理,将振动力场引入加工全过程,实现了加工机理由“稳态剪切”到“动态剪切”的变革,为塑料加工节能降耗提供了新方法。揭示了拉伸形变对不相容塑料的强制增容机制,提出了体积拉伸加工原理,通过颠倒剪切与拉伸作用的主次关系,实现了加工机理由“剪切形变”到“拉伸形变”的变革,为塑料循环利用、可再生资源替代供了新技术。杨中民教授 杨中民,男,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长江学者特聘教授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,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,科技部十二五'863'计划主题专家。长期从事新型有源光纤材料及器件研究,在发光机理研究、光纤材料制备工艺和窄线宽光纤激光器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。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140多篇,申请专利80多项。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(1项排名第一,1项第三)、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、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国家和部委级奖励。 杨中民教授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“新一代信息技术”和“激光技术”等开展有源玻璃光纤与器件的研究工作。建立了稀土发光强度与基质玻璃最大能量声子密度的关系式,解决了稀土高浓度掺杂、高强度发光与玻璃形成能力间相互制约的理论设计难题,拉制出1.0~1.08μm和1.53~1.57μm高增益玻璃光纤;研制出1.0~1.08μm、1.53~1.57μm任意波长功率大于300mW,线宽小于2kHz(10-9nm)的已知报道的最高功率单频光纤激光器;制作出1.0μm波段重复频率大于3GHz的目前已知基模锁模最高重复频率全光纤飞秒激光器。单频光纤激光器已实现产业化,并成功用于激光合成、授时系统等国家重大工程中。 ★知多点★何梁何利奖是什么?何梁何利基金是由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何善衡、梁銶琚、何添、利国伟先生共同捐资港币4亿元,于1994年3月30日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公益性科技奖励基金。其宗旨是通过奖励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国科技工作者,倡导尊重知识、尊重人才、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,激励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技术高峰。22年来,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,以其公正性和权威性,在我国科技界及社会各界享有盛誉,在海外及国际影响与日俱增。历年共有1198名科学家获奖,其中两院院士超过800名。值得特别关注的是,很多非院士科学家获何梁何利奖后,后来都增选为两院院士。2016年度何梁何利奖有效被提名人高达601人,经过海内外专家严格评审,仅51人获奖,其中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人,科学与技术进步奖35人,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5人,获奖率仅为8%,远远低于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率。51名获奖科学家中,有25名来自高校,其余的来自科研单位。今年获奖的51位科学家中,年龄最大的70岁,年龄最小的41岁,平均年龄为52岁,较去年降低5岁,整体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。其中,45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约占10%,45至60岁的科学家约占68%,60岁以上的仅占22%,而摘得最高奖的施一公年仅49岁。以上数据表明,中青年科学家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。(来源:微言教育、华南理工大学公众号) 中国教育在线以最权威、全面的信息;为广大考生提供优质服务。想了解更多教育资讯,想了解更多理想大学,后台回复关键字“中考”“高考”“考研”“教师”,各种惊喜等着你!